118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查看详情

守护敦煌: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来源: 人民日报   日期:2022-07-26 10:03:02  责编:刘玉辉 
分享:

   阅读《敦煌守护人》,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父辈那一代敦煌人的辛苦与执着,也让我看到新一代的敦煌人爱上敦煌,并以守护敦煌为荣。

  《敦煌守护人》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书里有我父亲、老前辈、老朋友及敦煌后辈们的故事,有每个人对敦煌情感的表述,心有所感,难以用言语形容。在时间的年轮里,不知不觉,我已迈入92岁高龄,回溯敦煌时光,恍如昨日!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的模样越来越模糊、记不清楚了,但这些事情,我却一点都忘不了。

  敦煌对我们全家,甚至对一代敦煌人的家庭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父亲常书鸿及前辈们牺牲个人与家庭,为今天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成果打下基础。那种苦与乐是一种选择,一种自我却又忘我的选择;是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的担当与使命,是那一代人在继承古典智慧时表现出来的敬畏与执着。今日回顾,敦煌守护人的故事里都深藏一股坚韧的力量。

  1943年我12岁,我们举家迁往敦煌。一路走走停停,太多新奇的景色,我感到特别好玩。可是我没有料想到,我的家庭、我的一生竟因敦煌莫高窟而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巴黎时,我的父母十分恩爱,家里总是聚集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叔伯阿姨,我在这些大人的爱护下天真成长。印象中,母亲很温柔,我的衣服、鞋子、玩具都是母亲做的。但是到了敦煌以后,父母天天吵架。最后,我的母亲不辞而别,我和弟弟嘉陵成了没有妈的孩子。

  面对广袤寂寞的荒土沙漠,忽然间,我好像明白,父亲只剩下两个孩子和敦煌莫高窟了。所以我很自觉地协助父亲工作,那时候我14岁,天天跟大人进洞窟临摹壁画,却不觉得累。画画让我快乐,因为我可以像大人一样分担我父亲的辛苦。在筹建莫高窟壁画的临摹展时,外国友人叶丽华看见我的画,邀请我出国读书。莫高窟为我打下绘画的童子功;短暂的留学打开我的眼界,让我知道除敦煌之外,不同地方的文明各有特色。虽然现实生活很苦,但与父亲相依为命,一起为敦煌工作,却是我懂事以后少有的快乐。这些磨炼成为我后来工作、生活的基石,即使92岁了,偶拿起画笔的手依旧一点也不抖,仍然稳健有力!

  阅读《敦煌守护人》,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父辈那一代敦煌人的辛苦与执着,也让我看到新一代敦煌人爱上敦煌,并以守护敦煌为荣。我特别高兴,这代表父辈们辛苦培育的种子萌芽了!父亲筚路蓝缕地草创敦煌艺术研究所,随后段文杰院长挖掘接续敦煌艺术文脉,樊锦诗院长力行保护巩固,王旭东院长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让莫高窟从被少数人关注到在国际舞台亮相,让更多人重视敦煌莫高窟的价值与未来……这是几十年来几代“敦煌守护人”的大突破。

  敦煌人必须守护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文脉传承下去,才能让一代代中国人在古典与当代的对话中不断进步。敦煌守护人坚持科学保护与艺术传承并进,不一味地迎合文旅市场,不将敦煌艺术置于商业利益追逐之中。他们坚持学习后研究,研究后再求创新与发展弘扬——学习、研究、创新、发展、弘扬是敦煌人重要的课题,环环相扣。

  读完《敦煌守护人》一书,我很感动,回忆的分量又加重许多!很感谢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记者们一次次赴敦煌采访,写出了这部报告文学。这也是敦煌莫高窟的魅力,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引入这美善的土地,让敦煌莫高窟的美好在他们心里扎根,于是才有了《敦煌守护人》这一果实。书中每一篇敦煌守护人的故事都写得生动朴实,没有华丽的包装矫饰,字里行间流淌着敦煌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北京午后的暖阳,从老旧的窗台洒入,阳光的气息里混合着一股淡淡的泥土味道。时间仿佛又回到从前,父亲笑着带着我和弟弟嘉陵穿过一个一个洞窟,为我们介绍洞窟文化的由来。我的老朋友们,我童年的时光记忆,再次映入眼帘……

  再次感谢人民日报的同志,在快节奏生活、碎片化阅读渐成常态的当下,俯下身、沉下心,以扎实的笔力写下“敦煌守护人”的故事。

  最后我用父亲勉励我的话与大家共勉——敦煌守护“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新文艺 新传播”系列分享会第三场培训活动即将召开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新文艺 新传播”系列分享会第三场培训活动,将于2022年7月28日,在北京京艺空间·梨园书社召开。活动现面向广大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发出邀请,就“如何运用新媒体形式传播传统文艺”进行交流探讨。   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院书记卢迪,就《5G时代的融媒体传播与新媒体应用》这一主题进行... [阅读]

  • 社会力量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活力

       乡村书屋、艺术小镇、陶瓷博物馆、乡贤文化公园……激情夏日,地处桂东南的北流市,城乡各个公益性文化空间暑期活动多、形式新、互动性强,广受群众青睐。   近年来,广西北流市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协会、民间文艺团队和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模式,促进全市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整合资源,兴办城乡文化空间 ... [阅读]

  • 评报告文学《向死而生》:书写信仰强大的感召力量

       曾平标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以绵密的叙事、浓郁的悲情和强烈的反思,打开了湘江战役那段沉睡的历史,深入挖掘被掩埋在岁月里的尘封记忆,构筑起镌刻着生动历史画面和人物形象的群像浮雕。   历史不能忘记,需要有人记述,需要有人不断诉说,否则将被埋进尘埃,失去生命和血脉联系。对于一个历史事件,能否再现其本来面貌,能否给后来人留下可以追忆、反思、借鉴的史学价值,能否使阅读者获得超越事件本身的文学及文化意义... [阅读]

  • 俞胜长篇小说《蓝鸟》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李雪芹) 挖掘文学和社会双重价值,助力新时代东北文艺振兴。7月8日上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俞胜长篇小说《蓝鸟》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辽宁省出版集团总经理张东平,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金方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本次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与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单英琪主持。 研讨会现场(新华网记者 李雪芹 摄)   《蓝鸟》作者俞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