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查看详情

《四合如意》:社交媒体中的“人”与“情”

来源: 北京晚报   日期:2022-08-10 09:30:22  责编:刘玉辉 
分享:

   张怡微的最新小说集《四合如意》洋溢着浓郁的当代气息与现实感觉,微信、豆瓣、拼多多等日常软件进入小说的叙事空间,交织出社交媒介与人之生存的复杂关系。“情感”是破解这个关系网的关键。它在社交媒介的世界里表现出膨胀与贫瘠的双重面向:铺天盖地的情绪洪流与相顾无言的不知所措。在这亦真亦假之间,张怡微用“情感真实”戳破“如意”的一厢情愿,展示生存的残酷与人性的幽暗,在人物的“抒情限度”中彰显情感的无依与漂泊。但最后,她仍不忘留下光亮与暖意,用文学的方式叩问“人”与“情”的古老命题。

  《四合如意》既是小说集的名字,也是书中一篇小说的名字。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盛明用手机与女友茹意保持日常沟通,在三言两语中分享各自的琐碎生活。远隔重洋的两人因手机而“拉近”,却也在不经意间疏远,但双方都在努力维持。小说特意写到了盛明的梦:房东太太给他介绍的女朋友都与茹意连像,她们英语很好、曾在国内教书、富有爱心,一切都是茹意的翻版,但梦中的他已经失去了茹意。盛明在惊醒中给茹意发微信,将爱的焦虑转化成对工作的隐忧,最终在对方的鼓励性回复中“缓过神来”;与此同时,他又陷入恍惚,在对梦的惊惧与清醒的茫然之间不知所措。

  身在异乡、孤苦无依、前途未卜,茹意已经成为盛明的心理依靠,但双方的“爱意”又仅仅表现为例行公事般的微信沟通。面对一些疑惑,茹意想要询问,但还是意识到“相隔这么远,有什么好问的呢”?盛明的博士论文题目《情感依恋与现代科技》是对这种恋人关系的绝佳概括:微信这种现代科技维系着他们之间的情感依恋,让彼此的沟通运行在“恋人”的身份逻辑之中,但在这身份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各自生活的暗面——身为教师的茹意积极与患有抑郁症的学生沟通文学,但对方却在日记中写着对老师的讨厌;盛明房东的小儿子丝毫不关心自己的未来,他的反驳令身为博士的盛明哑口无言。这些事均是他们沟通的话题,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社交媒介为他们提供了将这些“暗面”转化成“明言”的契机,但当沟通真正开始时,这种“转化”的困难又令彼此深感交流的无效。

  “如意”,这个寄托着中国人独特情怀的期许与祝愿,在他们的故事里蕴含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就生活在“如意”与现实、期许与疲乏之间的玄黄未定中。社会的变迁又极为迅速,二人生活的上海在几年的时间中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茹意甚至认为盛明回来后就会失业。但是,又能怎样呢?小说并未给出答案。或许,这种困境正是题目“四合如意”的秘密所在:在盈溢希冀的题目下奏响的是一曲哀伤的歌,在“恋人”的身份背后蜗居着两个疲惫的灵魂,在剧变的现实中生活着两个不知所措的人。

  这种“困境”贯穿于张怡微的小说世界。它被社交媒体掩盖,又在生存的真相中凸显,残酷的“情感真实”让小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缕缕金》中邱言的父亲在晚年享受于微信社交与报团旅行,邱言对此不置可否。当父亲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后,她再次回家,看到父亲与自己视频聊天的位置竟是这里最干净的地方,旅行购买的假玉石和玛瑙串的寄语里,写的仍然是自己和母亲的名字。“朋友圈”成为父亲生活的“取景框”:一面光彩照人、神采奕奕,一面黯淡无光、寂寥空虚。这种生存状态因社交媒体的巨大触角而被人感知,住在朋友圈的“围城”之内的父亲,只能在癫狂般的“叨叨叨”中释放自己的“情感”。

  《醉太平》中的母亲在国外打工支撑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她在小说里发出的唯一声音,还是对着手机恳求对方容她“看完了病”再回去。母亲生存的艰辛与屈辱,人伦关系的冷漠与痛楚都可见一斑。就在此时,林太吉的脚不慎被奶奶的丧礼遗落的魂帛绊住,死亡的结局已经赫然昭示。但父亲还沉醉在不劳而获的“太平”中,享受着视频通话里的“团圆”。题目“醉太平”因此充满了冷嘲与悲哀——用社交媒体维系的“情感”,已经异化为蛀虫对金钱的依恋。

  人物的“抒情限度”是对“情感真实”的呼应。他们不知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寄生草》中,茱帕在面对与同居三年的马克的诀别时,涌动的情感波澜只转化为一句“你看你运气还是不错,天气真好,台风并没有来”;当她满怀期待着与暗恋的乔比重会时,收到的只是对方隔天的礼貌性回复。与此同时的,是不断预警的台风天气、摧枯拉朽的暴风骤雨与旧有关系的割裂……这一切都让小说弥漫着“等风来”的抒情氛围,但最后得到的,只是淡淡的几句话,人物的情感仍是在厌倦与唤醒、希望与落空之间不断漂泊。

  “抒情限度”展示出情感的无所皈依与“情感真实”的刺骨,也再次强调出情感对于人的重要性。围绕着“人”与“情”的古老命题,小说既演绎出阴森的寒意,也经营出暖人的温馨。

  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集的动人之处:对社交媒体的现实思考扎根于“人”与“情”的古老命题,绵密的文学细节关联着“人”之“情”的神经末梢。张怡微清醒于人性的莫测与幽暗,关注着情感的游荡与漂泊,却仍然在明暗之间彰显出生命的斑驳,让命运在不期而遇中闪烁光亮,在怅惘之余留下暖意。(作者:沈祖新)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从师记》:刘跃进笔下的师生情

       古典文学专家刘跃进的回忆性散文集《从师记》记述的是一位七七级大学生在时代浪潮中勤奋读书、不断从师问学的成长历程。特殊时期的文学梦想,黄湖农场的“干校”生活,1977年12月的高考经历,南开大学、杭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求学与工作岁月,在作者笔下一一展开,感情充沛,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追忆与叶嘉莹、罗宗强、姜亮夫、曹道衡、傅璇琮、魏隐儒等良师益友长期交往的点点滴滴,彰扬俞平伯、王伯祥、吴世昌、吴晓铃等前辈学者的为人风范和学术业绩,定格了... [阅读]

  • 孟繁华:对文学的期待,不能像收庄稼似的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评论家,孟繁华20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即引起关注。自9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众神狂欢》《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等主要著作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坛。   一直以来,孟繁华以朴素的评论之笔,开掘当代写作的更多可能,他的不少文章令众多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   前不久,在《草原》举办的生态文学论坛上... [阅读]

  •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古典诗词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当,诗词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够绽放迷人光彩,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 [阅读]

  • 守护敦煌: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阅读《敦煌守护人》,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父辈那一代敦煌人的辛苦与执着,也让我看到新一代的敦煌人爱上敦煌,并以守护敦煌为荣。   《敦煌守护人》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书里有我父亲、老前辈、老朋友及敦煌后辈们的故事,有每个人对敦煌情感的表述,心有所感,难以用言语形容。在时间的年轮里,不知不觉,我已迈入92岁高龄,回溯敦煌时光,恍如昨日!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的模样越来越模糊、记不清楚了,但这些事情,我却一点都忘不了。   敦煌对我们全家,甚至对一代敦煌人的家庭都产生了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