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查看详情

“科技+文化”新意频出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22-03-25 12:06:50  责编:刘玉辉 
分享:

   近年来,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从河南卫视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火爆一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考古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引发热议,再到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从地球出发》《2060》等科技类综艺节目新意频出,科技与文化碰撞出夺目光彩,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愉悦,让文艺插上了“向未来”的灵动翅膀。

助推文艺发展

   电视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科技进步让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走进千家万户。“原创+文化+科技”也一直是文艺节目创作的大方向。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数字化和文艺工作者息息相关,我们要在数字化时代里提前做准备。”

   纵观近年来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节目,从形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科技是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不少节目采用了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比如每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晚会普遍采用巨大的曲面LED屏以及5G+4K/8K高清转播技术等,注重从视觉上为观众提供高清晰度、沉浸式的感官体验,让观众如临其境,沉醉其中。再如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一目了然,这种手法在纪录片和文艺节目中大量运用。

   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源泉”。比如《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定位“青春大脑”,《智造将来》打造“暖科技”,《我是未来》《机智过人》《加油,向未来》等节目的内容涉及机器人、生活科普、科学实验等,让“引力波”“云计算”“大数据”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语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游戏、实验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科技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在这些节目中,科技全流程参与创作、生产和传播,走上了文艺节目的舞台。比如虚拟人广泛出现在各大晚会和许多节目中,甚至诞生了首档原创动漫形象舞台竞演节目《2060》。这档节目中,各种虚拟动漫人物轮番登场,把“未来”拉到当下,梦幻般的舞台背景、取材自传统文化的服装道具,非常吸引年轻人眼球。江苏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令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惊喜。

激活传统文化

   如何让传统文化以符合现代审美的形态“活”起来,“动”起来?如何开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并与当下观众产生精神链接?这是传统文化题材电视节目面临的两大难点,需要创作者转变叙事语态,用贴近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视听语言来讲故事。放眼近年来备受称道的传统文化题材节目,都能够在这两方面巧妙破题。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中的《唐宫夜宴》,采用《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古代名画的画意为背景,以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进行穿插,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节目《齐天乐》利用XR技术,将许多有关民乐的历史人物聚集在同一个舞台上,让观众置身星空之下、山水之中和敦煌石窟之内,获得震撼心灵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这些节目的成功,说明科技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重要力量。我们一方面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更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科技力量的助推,“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节目不能自动拥有市场空间,更无法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开拓崭新领域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当下,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文艺创作持续繁荣,“老土旧”的节目模式终将被淘汰,一批理念新、形式新、技术新的节目必将成为主流。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科技与文化已在一些节目中水乳交融,科技对文艺节目而言不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文艺的内容创作中。比如有的节目加强VR/AR技术运用,观众佩戴AR眼镜,就可以在真实的3D空间中与虚拟对象互动交流,成为节目的一部分。同时,科技形象如虚拟人,也将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更具人情味,带有更多人文关怀。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将倒逼创作者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推动电视科技进步。文艺节目的创作要实现艺术品质的飞跃,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正是科技进步推动了节目创意从天马行空到落地实现。比如湖南卫视首位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就是技术团队通过采集数百位女性的形象,由30多位数字艺术家和工程师打造的。

   科技推动文艺创新,引领文艺潮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吕逸涛曾对媒体表示,新媒介、新技术不仅带来了节目制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将成为节目内容和形态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创意灵感,推动文艺作品创新发展。毋庸讳言,当下有些节目还存在过于依靠科技而忽视内容创新,或者科技与节目本身未能有机融合的现象,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一些虚拟动漫形象也还未能真正体现中国美学风格,模仿借鉴痕迹较重。这些都需要创作者进一步把握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与文艺意蕴的新境界。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 13911566744(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不论生活怎样,先拿起爱的号码牌

       《“炼”爱》这部“大龄女青年”相亲纪实,瞄准严肃的话题,落点却温和轻盈。该片呈现了不同的价值光谱,展示女性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启发人们的共鸣和理解。其中呈现的对未知抱有的积极乐观态度,是该片珍贵的价值落点,也是当下时代人们迫切需要的。    在现代社会,两性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由社会文化变迁而起,是现代人自我身份的一部分。人们对伴侣的需求、自我价值感都与过去有所不同,爱情的样貌和定义也变得多元。... [阅读]

  • 电影版《爱很美味》立项,剧版编剧回归

       3月22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了2022年1月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电影版《爱很美味》正式立项,电视剧版编剧沈洋、易帅婕回归,影片备案单位为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   影片故事梗概如下:刘净、方欣和夏梦三姐妹经历成都生活的一地鸡毛后,陆续来到上海开启一段新生活。爱情、事业、家庭这三大天平接连失衡,三人面临着更大的人生抉择。她们跌跌撞撞,彼此鼓励,逐渐找到人生目标,找回真正的自己。   电视剧《爱很美味》由陈正道、许肇任执导,李纯、张含韵、王菊领衔主... [阅读]

  • 《心居》编剧:最感同身受的角色是冯绍峰演的施源

       “《心居》所有的人物都不是为了冲突而冲突,每个人都只是为了理想不停在努力,不会想要触及他人、侵犯他人的利益。没有一个人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电视剧《心居》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的同名小说《心居》改编而成,原著聚焦繁杂日常,道尽普通人为改变各自生活现状的不懈争取。电视剧则透过小人物“买房”“卖房”的微型社会生态视角,讲述了在上海的普通人,都在努力让自己扎根上海、将自己融于上海的故事。日前... [阅读]

  • 王阳:有了复杂的情感 观众对角色的认知才会深刻

       从去年起,王阳的霸屏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从《叛逆者》中的“拽王”陈默群到《今生有你》里“我只爱我自己”的盛方庭,再到《人世间》中爱得清醒、活得明白的蔡晓光。这位出生于哈尔滨、长相十分俊朗的男演员今年44岁了。他的晚成,固然有性格的原因,影视圈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喧嚷的浮沫一旦退潮,像他这样有里有面的实力派,自然而然地成了“流量”。    要是给刚收官的电视剧《... [阅读]